三十岁渐行渐远,四十岁尚未到来。转眼间,距离我上一次写读后感,已经过去了八年。时光荏苒,这些年我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变迁——从初入职场的青涩,到承担更多责任的成熟,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摸索前行。
重新阅读
新的一年,我想重新找回阅读的习惯,尤其是非技术类书籍。而我选择的第一本,恰好是一本多年前就买下却始终没有读完的书——《硅谷钢铁侠:埃隆·马斯克的冒险人生》。
回想 2016 年,当我第一次翻开它时,只草草读了几页便搁置一旁。彼时的我,满脑子只想着提升技术、努力工作,恨不得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“打工赚钱”这件事上,而没有耐心去读完这本书。如今再度拾起,或许也是对自己心态的一次审视——当年的那份浮躁,是否已经有所缓解?
过去一年,我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 AI 领域,尤其是在 OpenAI 发布 o1 推理模型后,我更加确信,这将是未来最值得投入的方向。然而,尽管变革已在路上,真正的落地场景却仍然迷雾重重。无论是巨头公司,还是初创企业,都还在摸索该如何落子。方向明确,但通往目标的路径却仍然晦暗不清。
马斯克始终站在创新的最前沿。2015 年 12 月,OpenAI 成立时,他不仅提供资金支持,还深度参与了早期的战略讨论和组织规划。直到 2023 年,他又创立 xAI,与 OpenAI 分庭抗礼。从这本书中,我想看看,是否能借鉴他的思维方式,帮助我拨开前方的迷雾。
创新与冒险
“我认为现在有非常多的聪明人都在致力于互联网、金融和法律,” 马斯克在路上说,“这是我们没能看到更多创新的部分原因。”
这话虽犀利,却未必绝对公平。毕竟,科技的低垂果实早已摘尽,真正的突破,意味着必须探索更高处的未知,而这往往风险巨大。
相比之下,互联网、金融、法律提供了更稳定的职业路径,丰厚的回报让大多数人选择安稳。毕竟,大部分人都背负生计,谈创新,实在太奢侈。
事实上,创新本身就是一场高风险的冒险,而随着时间推移,这场冒险只会变得更加艰难。
有一段时间,马斯克在宿舍里卖电脑配件和电脑整机,从中赚一些外快。“我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组装一些机器,比如专门用来玩游戏的,或者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的,这会比商店里便宜很多,”马斯克说,“如果他们的电脑不能正常启动或者中了病毒,我可以修好它们。我几乎可以解决任何问题。”
许多成功人士的传记中,都能看到类似的经历——抓住时代变革带来的机会,赚取第一桶金。这其中或许有运气成分,或许也有家庭环境带来的资源优势。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,往往是他们敢于承担失败,并用这些早期积累的资本去博更大的未来。
“经历过那种压力的人,大多数都会退缩。” 格雷西亚斯回忆道,“他们会因为焦虑而决策失误。但马斯克却越是身处压力之下,越能保持理性,做出清晰而富有远见的决定。任何见识过他经历的一切的人,都会对他肃然起敬。我从未见过比他更坚毅的人。”
马斯克与众不同。他在 2008 年面临人生最艰难的时刻——SpaceX 和特斯拉双双陷入财务危机,公司几近破产,而他不仅倾尽所有流动资金,还变卖私人资产,大量借贷,竭尽全力为公司融资,以让这些本应倒下的企业能够活下去。
如果换作普通人,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如此不计后果地孤注一掷吗?可能确实有人能做到,但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人?历史往往只记录胜利者的故事,而那些未能翻越高峰的人,则在时间的洪流里被悄然湮没。
“波音的每个项目都极其庞杂,而且烧钱无度。”
人们常常误以为,大公司能做任何事,自己能想到的,别人早已想到,机会似乎已被瓜分殆尽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
为什么那么多大公司没有率先推出 deepseek-r1 ?大企业有资源、有人才,但它们往往行动迟缓,内部决策复杂,即使拥有庞大的技术团队,也未必能迅速推进真正创新的项目。而新兴公司,正是抓住了这一点,才能在特定阶段迅速崛起。
但问题是,deepseek 能在国内保持领先多久?等到巨头真正确定方向,投入远超初创企业的资源,他们的市场优势会变得更加明显,商业闭环也将更加牢固。
AI 时代的机会毋庸置疑,但找到正确方向绝非易事。唯一能做的,或许就是不断提升自己和团队的能力,确保在快速变革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。
如何把事情做成?
马斯克似乎总能把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——从 Zip2 到 PayPal,再到特斯拉和 SpaceX,他所创办的企业最终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。
回顾自己的经历,我越发觉得,个人能力的天花板其实远比想象中低得多。在现实世界中,决定成败的不仅是个人能力,更包括环境、团队、战略,甚至是时代本身。
团队:找到志同道合的人
在大学里,马斯克终于不再像以前那样被视为 “怪人”。他结识了一群真正欣赏他才华的朋友,甚至可以畅所欲言地讨论宇宙、能源、技术这些让他兴奋的话题,而不会遭到嘲笑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他如鱼得水。
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而拥有一支志同道合的团队,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基石。
时代造就英雄
事后看,一个人的成功总是被归因于他的个性、品质与努力,但事实上,时代因素往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在创新频繁涌现的时代,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也会受到环境影响,具备更强烈的探索精神。当整个社会处于变革时期,身处其中的个人往往能更容易抓住机会。
设定极致目标
卓越的领导者,必须为团队设定超越当前能力、但仍可实现的目标。这是一场平衡的艺术——目标过于简单,团队不会产生真正的突破;目标过于激进,则容易将团队推向崩溃。
马斯克正是以这种极致目标驱动团队前行。例如,SpaceX 的核心愿景——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,就是一个超越时代、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。然而,这个目标本身,却促使团队不断挑战极限,从而在技术层面积累了难以复刻的优势。
基础支撑:让创新生根发芽
人们对突破性创新的需求,往往建立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之上。如果连温饱都成问题,又怎么可能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?
AI 时代或许会改变这一局面。一旦算力有革命性突破,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就会让社会整体富裕起来。当人类真正摆脱生存焦虑,是否会迎来一个空前繁荣的创新时代?这一点令人期待。
掌握控制权
同月,X.com 正式更名为 PayPal,似乎再次提醒外界:该公司不再属于马斯克,已经交于他人运营。
马斯克在 PayPal 的经历,或许深深影响了他对企业控制权的态度。
从 PayPal 到特斯拉,再到 SpaceX,他始终在确保自己对公司拥有绝对的决策权。原因很简单:他希望企业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前进,而不必屈从于投资人的短期利益。尤其是传统资本,在大多数情况下,都会倾向于追求更稳健、更具确定性的商业回报,而非孤注一掷地押注未来科技。
2017 年,马斯克曾试图推动 OpenAI 从非营利机构转型为营利性公司,同时希望自己能够掌握控制权。然而,这并未如愿。最终,他选择退出董事会,并在 2023 年创立 xAI,以应对 OpenAI 逐渐商业化后的新格局。
马斯克的这份执念,既是他成功的关键,也使他充满争议。许多人认为,他对权力的绝对掌控,可能会限制团队的自主性,甚至影响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。但也正是这种对控制权的极致追求,让 SpaceX、特斯拉能始终坚持高风险、高回报的探索。
“如果你不是企业的掌舵人,就无法真正决定它驶向何方。” —— 对马斯克来说,创业不仅仅需要才华与努力,还需要有足够的决策权,去坚持自己认定的方向。
关于 AI:一场旷日持久的革命
马斯克早在 2015 年就投资了 OpenAI,试图推动通用人工智能(AGI)的发展。2023 年,他创立 xAI,与 OpenAI 分庭抗礼。在他的视角里,AI 不仅是一次科技跃迁,更可能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革命。
2024 年 9 月 13 日凌晨,当 OpenAI 推出 o1 系列推理模型并公布背后的核心原理时,我的第一反应是——这次是真的不同了。
尽管我并非深度学习领域的专家,但是从事物本质的角度去理解,这个新的扩展范式说的通,打破了原来的天花板。
核心的两点:
- 利用推理模型生成合成数据,用于训练下一代基座模型,再利用下一代基座模型训练新的推理模型。
- 在模型推理阶段增加计算资源或时间,可以提升模型性能。
这让我想起了 AlphaGo。
DeepMind 通过强化学习让 AlphaGo 自我对弈,迭代进化,最终超越所有人类棋手。如今,这种“自学习、自优化”的范式,也被引入了大模型的进化路径。假设 AI 可以像 AlphaGo 那样,不再依赖人类数据,而是自我训练、自我生成、自我优化……那超越人类智慧的 AGI,还会遥远吗?
但问题在于,AI 的瓶颈已然不在算法,而在计算能力。
算力,才是 AI 时代的真正硬通货。 而要突破这个限制,唯一的出路,就是寻找更强的能源供给。核能与量子计算,或许是未来最有可能改变格局的答案。当 AI 开始反哺基础科学,助推计算能力的突破,再反过来用更强的计算力训练更强的 AI……
这个雪球一旦滚动,将无人能挡。
结语
三十未立,四十不惑?